福州是福建省省辖市,福建省省会。位于福建省中部东端。介于东经118°08′~120°31′,北纬25°15′~26°39′之间。西靠三明市、南平市,南邻莆田市,北接宁德地区。东西最大横距128公里,南北最大纵距145公里,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,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,城市建成区面积70.5平方公里。现辖闽侯县、连江县、罗源县、闽清县、永泰县、平潭县、鼓楼区、台江区、仓山区、晋安区、马尾区等6县5区,代管长乐市、福清市。总人口569.95万人,其中城市人口139.66万人。居民以汉族为主 ,畲、满、苗、蒙古、回等12个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其间。境内地形复杂,地貌多样。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,北部为山地,从西南向东倾斜,西部为中低山地,东部丘陵平原相间。鹫峰、戴云两山脉斜切南北,闽江横贯市区东流入海。海岸线曲折迂回,长达1148.8公里,海岸直线距离为146公里。沿海大小岛屿316个,平潭岛245平方公里,为全国第五大岛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,温暖湿润,雨量充沛。全年无霜期326天,年平均气温19.6℃,年降雨量900~2100毫米。风向受地貌影响很大,风速由沿海到山地递减显著,6~9月为台风季节,最大风力可达12级。
历史沿革
新石器时代晚期为闽族聚居地。青铜器时代,隶属于商周。战国为闽越诸侯国封地。秦为闽中郡。汉为闽越国都城,后立为冶县。三国属吴。晋为晋安郡。五代十国为闽国都城。南宋景炎元年(1276),益王赵癇登基于福州,定为行都。元设路,明改路为府。明末,朱聿键即帝位,定都福州。清为府,民国为省会所在。1933年十九路军发动“闽变”,于福州成立“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”。1946年10月,正式设立福州市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成立福州市人民政府。
城市特点
福州古为闽越国故都,是我国沿海开发较早的城市之一。地面、地下文物丰富,古城建筑格局和传统风貌保存完好,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互相融合,交相辉映。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福州名胜古迹众多,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,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名人故居150多处,还有县、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11处。其中华林寺大殿建筑独具一格,是中国长江以南现存的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物。福州至今保留自唐以来形成的坊巷。“三坊七巷”和朱紫坊街区,坊巷纵横,石板铺砌,白墙青瓦,布局严谨,雕刻精致,古朴典雅,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、花草树木,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,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。福州别名“三山”,城内于山、乌石山、屏山三山鼎立,白塔、乌塔两塔对峙,年均径流量600多亿立方米的闽江横贯城区,构成“三山两塔一条江”的独特城市格局。福州素有“海滨邹鲁”之美誉,历史文化悠久,历代英才辈出。早在五代十国时,闽王王审知就设“招贤院”、“四门学”,到19世纪中叶马尾船政学堂成立,一千年来学风兴盛。宋、明、清三个朝代,福州籍进士达3624人,位居全国各府州前列。近现代出现许多杰出专家学者,截至1996年中科院共有福州籍学部委员、院士47人,列全国各城市前茅。福州是著名侨乡,旅居国外的侨胞和港澳同胞250万人,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率民移居马来西亚垦殖拓荒的黄乃裳,被誉为沙捞越“新福州之父”。“华人首富”林绍良、“世界糖王”郭鹤年、“香烟大王”蔡云辉、“木材大王”黄双安等在海外的创业史,更使福州人刚强自信、刻苦耐劳的精神发扬光大。福州又称“榕城”,城内外榕荫郁郁,古树名木良多,宋代太守张伯玉倡植榕树以后,“绿荫满城,暑不张盖”。古榕、桂、樟、柑桔、荔枝、橄榄、玉兰、茉莉等名木、名果、名花饮誉华夏。福州是“福地宝城”,农作物一年三熟,盛产稻、麦、油菜、甘薯,四季瓜果飘香,四时蔬菜常青。淡水养殖鱼类120种,海洋鱼类500多种,已成为全国三大水产养殖基地之一,水产品产量占福建省1/3以上。森林覆盖面大,矿产资源丰富,叶腊石蕴藏量全国第一,城内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。
城市现状
福州是沿海港口城市,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3976.7亿元。现有工业企业3.2万家,年总产值716.96亿元。职工人均工资6453元。全市拥有乡镇企业1.029万家,年总产值628.81亿元。投资60多亿元建成了华东地区最大的水电站--水口水电站。筹东电厂、榕昌电厂、明达电厂、山仔水利枢纽、安仁溪水电站等相继投产。总投资32.28亿元的现代化大型国际机场--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于1997年6月23日正式通航。建成福州长途电信枢纽大楼、国贸广场、天福大酒店等20层以上高楼36座。农业耕地面积14万公顷,年农业总产值184.12亿元。农民人均纯收入2847元。森林面积60万公顷,城市人均绿地面积5.1平方米。海域总面积11.09万平方公里,年水产品产量87.02万吨,人均水产品拥有量144公斤,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7.4倍。福州交通发达,有公路、铁路、水路、航空等多功能、多层次的交通网络。完成了3条国道的拓宽改造,福州至厦门的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行。福州港已开通日本、东南亚等国内外航线60个港口航道,并进入全国十大集装箱码头行列。福州境内有铁路104.11公里。福州义序机场和长乐国际机场拥有35条国内航线和7条国际航线以及港澳地区2条航线。福州邮政电信业高速发展,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6.55万门,电话普及率30%以上。199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2.53亿元,进出口总值49.45亿美元。积极开发特色旅游资源,年接待旅游者12.06万人。“科技兴市”取得新成果,在全国博览会上获得优秀星火计划项目奖10项。卫生、教育事业也有较快发展,全市共有高等院校12所、普通中学359所、农职业中学65所,在校学生10万多人。各类卫生机构1067个,床位18486张。福州市先后进入“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”和“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”行列,三次被评为全国“双拥模范城”,并获全国“科教兴市先进城市”称号。
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
福州是沿海港口城市,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3976.7亿元。现有工业企业3.2万家,年总产值716.96亿元。职工人均工资6453元。全市拥有乡镇企业1.029万家,年总产值628.81亿元。投资60多亿元建成了华东地区最大的水电站--水口水电站。筹东电厂、榕昌电厂、明达电厂、山仔水利枢纽、安仁溪水电站等相继投产。总投资32.28亿元的现代化大型国际机场--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于1997年6月23日正式通航。建成福州长途电信枢纽大楼、国贸广场、天福大酒店等20层以上高楼36座。农业耕地面积14万公顷,年农业总产值184.12亿元。农民人均纯收入2847元。森林面积60万公顷,城市人均绿地面积5.1平方米。海域总面积11.09万平方公里,年水产品产量87.02万吨,人均水产品拥有量144公斤,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7.4倍。福州交通发达,有公路、铁路、水路、航空等多功能、多层次的交通网络。完成了3条国道的拓宽改造,福州至厦门的高速公路正在兴建之中。福州港已开通日本、东南亚等国内外航线60个港口航道,并进入全国十大集装箱码头行列。福州境内有铁路104.11公里。福州义序机场和长乐国际机场拥有35条国内航线和7条国际航线以及港澳地区2条航线。福州邮政电信业高速发展,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6.55万门,电话普及率30%以上。199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2.53亿元,进出口总值49.45亿美元。积极开发特色旅游资源,年接待旅游者12.06万人。“科技兴市”取得新成果,在全国博览会上获得优秀星火计划项目奖10项。卫生、教育事业也有较快发展,全市共有高等院校12所、普通中学359所、农职业中学65所,在校学生10万多人。各类卫生机构1067个,床位18486张。福州市先后进入“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”和“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”行列,三次被评为全国“双拥模范城”,并获全国“科教兴市先进城市”称号。
经济社会
2009年福州市生产总值达2520.69亿元,比增12.6%;地方级财政收入达195.26亿元,比增15.6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3.6亿元,比增30%;出口总额达115.82亿美元,比降14.8%;实际利用外资按验资口径达10.3亿美元,超过预期目标2.3亿美元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32亿元,比增17.7%;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降0.9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316元,实际增长9.9%;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02元,实际增长9.1%;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.3%;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.7‰。
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经济。重点围绕“发展是富民强市第一要务、经济建设是发展第一要务、发展工业是发展经济第一要务”的思路,优化生产力布局,依托区位优势,着力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强大的制造业基地。经过5~8年的努力,力争全市GDP超过3000亿元,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,财政总收入超过360亿元。 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社会事业。构筑海峡西岸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卫生、体育、新闻、人才中心,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、精神动力、智力支持、文化条件、理论服务和舆论氛围,基本实现省会“一流教育”、“一流管理”和建设“科技强市”、“一类计生先进城市”目标,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。
大力加强省会中心城市党风廉政建设。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、制度、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,实现党风、政风和社会风气继续好转,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,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, “阳光工程”领域进一步深化拓展,发展环境更加公开、公平、公正和高效。
维护省会城市社会稳定。基本实现“平安福州”创建目标,全市政治更加稳定,治安秩序更加良好,法治环境更加规范,人民群众安居乐业,成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会城市之一。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,简称“海西”。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,邻近港澳,范围涵盖浙江南部、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,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,依托福州、厦门、泉州、温州、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、协调发展、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,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。它地处海峡西岸,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,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。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由来已久,当初福建就曾提出过闽东南、闽南三角洲的概念,此后又形成过海峡西岸繁荣带的设想。根据形势的发展,上述设想逐渐扩展成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战略,这是历届省委、省政府长期探索福建发展之路积累的成果。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是在福建省原有发展战略,尤其是在海峡西岸繁荣带战略基础上提出的,它既是原有战略的继续,又是原有战略的升华。这个概念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、公开地提出。2006年两会期间,支持“海峡西岸”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和“十一五”规划纲要中。2009年5月6日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》。
福州(平潭)综合实验区
平潭是我国第五大岛,陆域面积面积267.13平方公里(全县陆域371.91平方公里),水域面积6064平方公里,距离中心城市福州南翼重心福清经济区不过是隔海相望,从平潭到福州100公里的距离上有近2000多平方公里的台地、低矮丘陵及平地,又临福建最大的淡水资源库闽江水系,是福建乃至中国东南沿海最后极待开发的处女地。平潭虽然基础设施一片空白,开发需要进行大量的路桥、市政管网、水、电、气、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,估计到2020年需要投资五百多亿建设基础设施。平潭地区紧邻福清、长乐靠近省会中心城市,高速公路、国道、省道、县道、铁路、港口、机场都在区内,只要完善区内的交通、通讯、水、电及教育、医疗、体育、休闲、消防等等公共配套,引进金融、物流、信息、酒店、上下游等等产业配套,海西最强大的港口、机场、铁路枢纽、公路枢纽,最密集的路网,最具影响力的会展、物流、外贸、金融,最多的高等教育重点学科将会为平潭的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。
粤ICP备202314341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5107号 版权所有:广州市福建福州商会